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忱都奉献给了对藏羚羊的研究与守护,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这位扎根青海高原的山东汉子,从2002年10月第一次踏入可可西里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起,就与藏羚羊结下了不解之缘,20余年间瑞银网配资,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藏羚羊也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每年的5到7月,都是连新明最忙的时候。他要在这里和团队记录藏羚羊大迁徙。在五道梁地区,藏羚羊成群结队通过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向产仔地进发。迁徙如期而至,这像是他和藏羚羊的一场约定。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连新明:在我去可可西里之前我都没见过藏羚羊,2002年10月份我第一次去。第一次去就见到了藏羚羊、藏原羚,见到了棕熊、野牦牛、藏野驴这些动物。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去了可可西里,人很渺小,天地太大,基本上没有树,我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

稀薄的空气、突变的气候,高原的恶劣环境没能阻挡连新明团队探索的脚步。他们在高原上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只为了能更细致地观察藏羚羊的迁徙规律。今年,团队还带来了一件新设备。他们要在藏羚羊群主要的迁徙通道之一——青藏铁路五北大桥附近搭建新的监测设备“移动哨兵”。

连新明:摄像头是360度旋转的,而且是32倍变焦,这样就可以拉近看正在迁徙的藏羚羊,更好地记录个体的行为,配了一个60T的存储器,只要有电力供应下,存储影像一两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藏羚羊生性胆小,过马路时十分谨慎。迁徙季时,工作人员会随时观察准备穿越公路的藏羚羊群,并在距其两三百米外的道路两端放置警示牌,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随着青藏公路车辆越来越多,交通管制也会给过往车辆带来一些不便。
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工作人员 罗松加措:藏羚羊过马路用人力计数,比如说望远镜,观测它们计数,不是很准确。

为了保障藏羚羊在安全穿越公路的同时,又能提升过往车辆通行效率。2023年11月起,连新明团队着手设计打造这台“移动哨兵”,今年5月首次投入使用。

连新明:今年整个藏羚羊的迁徙季,这台设备要全程记录藏羚羊上迁和回迁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想记录藏羚羊什么时候开始迁徙,它集多大的群,什么时候通过青藏公路,用多长时间才能够过路。
坚守可可西里 “移动哨兵”记录大量影像瑞银网配资
连新明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研究,为藏羚羊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让这些可爱的生灵能够在可可西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这台新投入使用的“移动哨兵”工作起来怎么样,都记录到了哪些影像?
让连新明没想到的是,登上高原第一天,这台“移动哨兵”就罢了工。不过在工程师的帮助下,经过几天反复调整测试,故障最终得以解决。接下来,连新明的研究团队驻守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利用“移动哨兵”记录下了大量藏羚羊迁徙画面。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高景煜:从5月16日到5月30日,一共记录了大约30群藏羚羊穿越公路的画面。目前对它进行初步分析,统计了它穿过大桥的时间以及穿过公路的时间。它们目前从靠近公路到穿越公路可能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目前记录到的最大的群体是400只左右。

研究团队成员告诉记者,“移动哨兵”工作期间,如果有藏羚羊在青藏铁路五北大桥处出现,摄像头会自动识别并全程跟随拍摄,直到藏羚羊群穿越青藏公路。而每当发现藏羚羊群准备穿越公路时,他们会配合五道梁保护站工作人员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高景煜:藏羚羊过马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般总结为“一停二看三通过”。它们会先在公路旁边聚集一群,这个时候领头的羊就会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它会反复犹豫几次之后确定真的安全,才会真正踏上公路,后面的羊群就会跟随它。

高景煜:目前对于这30群的集群,我们分析到的结果是集群大小和它过路的时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是领头的羊它犹豫的时间越长,它们整个集群过路的时间就越短,但是仅仅局限于这30群的分析。

此后,团队准备利用这台设备记录下大量藏羚羊迁徙影像数据,为未来开展藏羚羊迁徙规律研究,以及在藏羚羊迁徙季时利用AI识别实现智能管控藏羚羊“过马路”提供基础数据。

连新明:未来是不是真的有可能结合这样的一套系统,在青藏公路上,在国道上,专门为野生动物设置智能化的红绿灯。结合我们20多年研究,把藏羚羊的行为、AI识别先做好,之后我相信会实现的。
科技助力 共同守护“高原精灵”
从2002年10月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到如今用上了新的科技手段监测藏羚羊迁徙,连新明见证了可可西里的变迁,也见证了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
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的雌性藏羚羊,就会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这些藏羚羊不远千里迁徙产仔的规律,仍是连新明团队研究的主要课题。
连新明:我做了20多年的藏羚羊研究,我一直想知道藏羚羊晚上去哪里了,白天它都在公路边上能够看得到,但是真正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朝里边走了。

为了探寻藏羚羊的夜宿地,在不干扰藏羚羊群休息的前提下,连新明和团队坚持每天在日出前3个小时起床,使用搭载红外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寻找黑夜里的藏羚羊群。

连新明:我们拍到了道路两侧过夜的藏野驴,但是藏羚羊很少。其实从另外一方面也验证了,就是藏羚羊白天虽然靠路边很近,但是晚上基本上靠路边很远。但是它晚上究竟喜欢趴在什么地方过夜,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
虽然暂时还没有找到藏羚羊夜宿地的规律,但连新明相信。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助力下,藏羚羊迁徙规律之谜总有一天会揭开。

索南达杰保护站是可可西里第一座保护站,也是我国民间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设立的自然保护站。才文多杰参与藏羚羊救助工作已经10年了,在这期间,他救助了300多只被遗弃或落单的小藏羚羊。如今,保护站工作人员有了“新帮手”。2023年5月,保护站开通了5G基站,可可西里无人区也实现了“5G+4K”的信号传输服务,这为开展藏羚羊救助等生态保护、科研监测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现代化通信保障。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 才文多杰:我每年都要去卓乃湖救助这些藏羚羊,一把屎一把尿把它们带大,就跟我的小孩一样。

可可西里一线巡山队员 昂文罗松:以前没有远程监控,一直都是我们一线队员去巡护,看到有遗弃的小羊救助回来。后续有了远程监控,视野就更大了,看到的点就多了,救助的小羊就多了,小羊存活率也提高了。

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科研人员加入藏羚羊保护研究的队伍中来,我国藏羚羊野外数量,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6万到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超30万只。曾经濒临灭绝的高原精灵,如今又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驰骋。看着藏羚羊安全抵达产仔地,看着幼仔茁壮成长,连新明知道,他的心愿正在绽放。

连新明:我一直认为,藏羚羊和大熊猫都是人类参与保护最成功案例之一。尽管藏羚羊的种群处于恢复状态,但关于藏羚羊的很多科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藏羚羊为什么迁徙?藏羚羊种群的具体数量是多少?还有我们正在开展的藏羚羊过路智能管控系统的研发,未来怎么开展工作,这些都是还没有了解到的。希望通过媒体平台宣传,能够让越来越多人持续关注藏羚羊,关注可可西里。在未来,如果你恰好路过藏羚羊迁徙通道,请你能够减速慢行,最好能够停下来,在原地等一等,亲眼见证青藏高原上这一物种迁徙伟大奇迹的同时,也为保护这个物种以及维持可可西里的宁静做出贡献。每个人一小点儿的文明,就能塑造起我们国家巨大的生态进步。

(央视新闻客户端)瑞银网配资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